液体硅胶(LSR, Liquid Silicone Rubber)因其优异的耐温性、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,广泛应用于电子、医疗、汽车等领域。近年来,自粘性液体硅胶(Self-Adhesive LSR)作为一类特殊改性的液体硅胶,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焦点。本文从成分、性能、应用场景及工艺要求等维度,系统对比两类材料的差异,为选型提供技术参考。
一、核心差异:粘接机制与成分设计
1. 自粘性液体硅胶
成分特点:在普通硅胶基础配方中,添加有机硅改性树脂或极性基团单体(如环氧基、乙烯基),使其固化后表面能与多种基材(金属、塑料、玻璃等)直接形成化学键或物理吸附。
粘接原理:通过分子链中的活性基团与基材表面发生反应,无需底涂剂(Primer)即可实现高粘接强度(内聚破坏100%)。
2. 普通液体硅胶
成分特点:以甲基乙烯基硅氧烷为主链,依赖物理填充或简单氢键作用实现密封,但缺乏主动粘接能力。
粘接需求:需对基材进行等离子处理或涂覆底涂剂(如硅烷偶联剂),否则易出现界面剥离。
二、性能参数对比

三、典型应用场景差异
1. 自粘性液体硅胶
电子封装:直接粘接PCB与传感器外壳,避免传统胶水导致的应力开裂(如智能穿戴设备)。
汽车领域:车灯密封(与PC粘接)、电池模组绝缘层一体化成型。
电子电器:直接粘接PA+纤电池盖一体成型,密封和防水,有效保护电子元器件不受湿气侵蚀
2. 普通液体硅胶
模具制造:高精度复制复杂结构(如精密零件铸造)。
厨具/婴童用品:食品级硅胶奶嘴、烘焙模具(符合FDA标准)。
工业密封:O型圈、垫片等静态密封场景。
2. 普通液体硅胶
模具制造:高精度复制复杂结构(如精密零件铸造)。
厨具/婴童用品:食品级硅胶奶嘴、烘焙模具(符合FDA标准)。
工业密封:O型圈、垫片等静态密封场景。
四、工艺要求与经济性分析

五、选型建议与未来趋势
1. 选型原则:
若需与异质材料粘接且追求生产效率,优先选择自粘性液体硅胶。
若仅需弹性体功能且成本敏感,普通液体硅胶更优。
2. 技术趋势:
多功能化:自粘性硅胶与导电/导热填料的复合(如5G散热模组)。
环保升级:开发无铂催化剂体系,降低VOCs排放。
结论
自粘性液体硅胶通过分子设计突破传统粘接限制,在高端制造领域逐步替代普通液体硅胶。但其成本与工艺复杂性仍需优化,未来随着配方迭代与规模化生产,应用边界将进一步扩展。
自粘性液体硅橡胶 MSK LD2001系列
说明
该产品是一种双组分、半透明的自粘性加成型液体硅橡胶,对有机塑料件具有粘接性,对金属模具具有脱模性,易染色,与PC塑料底材的附着力好,硫化速度快,优越的机械性能,可以注射或模压成型,特别适用于制备高强度硅橡胶与塑料材料的复合材料。
应用领域
液体硅橡胶胶与PC一体成型产品,用于手机及其它电子产品
使用方法
●使用比例:A 胶:B 胶=1:1
●将A、B双组通过自动混合机按1:1进行混合,把混合好的胶料通过注射机注射到模具中,胶料必须饱满。(也可以手工搅拌混合,然后倒到模具里模压成型)。
●建议固化条件为:120℃/180-240s(厚度 2mm)。
性能评价


该产品是一种双组分、半透明的自粘性加成型液体硅橡胶,对有机塑料件具有粘接性,对金属模具具有脱模性,易染色,与PC塑料底材的附着力好,硫化速度快,优越的机械性能,可以注射或模压成型,特别适用于制备高强度硅橡胶与塑料材料的复合材料。
●使用比例:A 胶:B 胶=1:1
●将A、B双组通过自动混合机按1:1进行混合,把混合好的胶料通过注射机注射到模具中,胶料必须饱满。(也可以手工搅拌混合,然后倒到模具里模压成型)。
●建议固化条件为:120℃/180-240s(厚度 2mm)。